查看原文
其他

何去何来皇岗村

尹昌龙 晶报 2023-12-27


皇岗口岸得名于皇岗村,如今,包括皇岗口岸在内的深港河套地区科创中心的建设成为举世关注的大事件,而与之紧密相连的皇岗村也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在深圳,皇岗村可能会有人不知道,但皇岗口岸,恐怕无人不知,这是亚洲最大的陆路口岸。而皇岗口岸的得名,就来自于皇岗村。如今,包括皇岗口岸在内的深港河套地区科创中心的建设成为举世关注的大事件,而与之紧密相连的皇岗村也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皇岗村何去何来?其来龙去脉倒确实值得我们去探究一番。


其实在讲河套地区之前,皇岗村就已经成为必须要关注的话题了,都知道深圳已经是现代化大都会了,而这个大都会最核心的地带恐怕就是福田中心区,从莲花山顶往南看,这片高楼林立的地区,应该说是深圳最壮观的都市景观了,即使与纽约的曼哈顿相比,其楼群的高度与密度也毫不逊色。但如果硬要说,这片高楼林立的中心区原本只属于一个摸鱼砍柴种地的村子,恐怕令人难以置信,而事实上真的是这么一个村子,这个村子就是皇岗村。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整个福田中心区差不多90%的土地,就属于皇岗,一个村子就这么“霸道”,就差不多占了整个中心区。

如果仅仅看皇岗村村口的门楼,看它的文化中心大楼,甚至看它的皇岗商务中心,觉得皇岗村也就这么巴掌大的地方,实际上皇岗村当初之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从北边,它直到莲花山,莲花山当初都有皇岗村的墓地;南边抵达深圳河,直接与香港连接,可称为边境上的村落;而西边能到达的是五洲宾馆,东边到皇岗口岸。这个呈四方形的村子,面积可以达到8000多亩,从今天讲就是整个城市中心的中心了。当初的皇岗曾经辖五个村子,上围、下围、吉龙、水围、渔农。改革开放以来,渔农村分开独立,随后水围村也划分出去,而上围、下围与吉龙三个村子则始终不离不弃,共同组成今天的皇岗村。

当初渔农村分出去,似乎在皇岗人心中并没有引起多大的震动。皇岗村曾经雇佣了很多外地人在此养鱼、打鱼,故称为渔农村,村里人的姓氏也比较庞杂。而水围村分出去,至今也是皇岗人心中的痛,感觉身体最重要的部分被割出去了,当年水围还比较富足,也是皇岗最有代表性的村落。尽管如此,这也丝毫不影响皇岗的中心地位,皇岗人常常骄傲地讲,整个城市的中轴线就从他们脚下穿越,然后延伸到深圳河边,深圳湾畔。他们会讲到当年莲花山顶的邓小平铜像,说小平同志的目光在穿过皇岗村,看向南边的香港。小平同志一辈子就想到香港这片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可如今,无数高楼大厦出现在眼前,已经长成了新的城市山水了。



皇岗的地名又从何而来呢?事实上,皇岗当初并不叫皇岗,而叫黄冈。叫类似黄冈这样的名字的,在内地应该也有不少,例如苏东坡当年被流放的湖北黄冈,其得名是因为那里曾经有一座山叫黄冈山,简称黄冈。冈的意思是山岭、山脊,黄冈,顾名思义应该是黄色的山岭。现在的皇岗当年地势高,势如山岭,由黄色的土石块组成,所以称为黄冈。就如当年的莲花山,当年也不是树林阴翳,反倒颇为荒僻,所以才有当地人的墓地。从地理上讲,当年皇岗的地势北高南低,南边靠河靠海,北边是山地,由于洪水时常侵袭,当地人在选择筑围的时候,一步步挪往了高地,又称上高围,而就是因为背靠黄土山岗,面临海边滩地,故名为黄冈,而黄冈周围的土地差不多都是滩涂,系海水冲积而成。

说起皇岗的原住民,清一色的都是庄姓,最早的溯源可追溯到甘肃天水,而后来移居到福建,再到浙江,再移居到广东。皇岗人爱说到两个时间,一个是800年前,庄氏族人从杭州迁移至东莞;一个是600年前,庄氏族人从东莞迁移至皇岗,并开围立村。有意思的是,皇岗人在经历认真细致的梳理之后,认为他们的庄姓就来自庄子,起源于河南商丘的民权县。当然,也有人认为庄子起于安徽亳州的蒙城县。皇岗人曾为此到民权寻根,并认定是庄子的后人。大哲学家庄子有两件事与深圳密切相关:第一,他在《逍遥游》中写到了大鹏,它原来是北海里的鱼,叫鲲,因刮大台风而化为鹏,并飞到南海,落到了今天的深圳,所以深圳有山叫大鹏山,而深圳这座城市又被称为鹏城;第二,庄子的后人竟然从遥远的中原辗转迁徙,最后也落到了南海边,到了深圳湾畔的皇岗村。前一条应该说是庄子自己想象出来的,而后一条恐怕是庄子打死也想象不到的,他就这样历史地与深圳联系起来。

还是要说到皇岗的名字。这得要讲到庄姓这支,曾经出过状元叫庄有恭,是乾隆年代所钦点的。当年庄有恭中榜后,到黄冈来祭祖,这才有了黄冈改名的说法。一说高中皇榜的状元来过黄冈,那就改名为皇岗吧。还有一说更直接,这个叫庄有恭的状元直接提笔,将黄冈改为皇岗,说这个名字更符合这块风水宝地。查《说文》,查《现代汉语词典》,等等,其实冈和岗发音虽有不同,但字义基本相近,甚至有认为岗是冈的另外一种写法。但仔细辨别还是有区别的,冈指山岭,而岗指山坡。从皇岗村的地形看,村子设在山坡上,在高处立围更合理,所以从黄冈改为皇岗,不仅更大气,更威武,似乎也更符合地貌,所以说庄有恭这个状元郎改名字改得好。如果再看看皇岗村,立于大都市中心的位置,尽显中国式现代化的威仪,就更觉得状元郎改名字改得精妙了。

讲皇岗村,还必须讲到它的堂号“锦绣堂”,这是皇岗宗人同样为之骄傲的名字。庄氏这支曾经移至福建永春桃园里,因有功于圣上,圣上为其祖宗的坟地改为锦绣堂。而当初族人去世后,归葬的是鬼岫山,而如今的锦绣堂,已成了祖宗们永安的名号了。所以,黄冈人在讲到其家族历史时说,“皇岗书锦绣,天水涌文澜”,锦绣联系着家族的光荣,而天水昭示着家族的起源,文脉在其间得到了重要的梳理。

▲锦绣园是隐藏皇岗村里的“苏州园林”



如今融入CBD的发展中,已见不出皇岗有什么独特的生活方式了,但如果讲到当年的皇岗,还是有诸多不为人知的内容。

先说一条,当年皇岗人平时喜欢穿的不是皮鞋,也不是布鞋,而是木鞋,即所谓木屐。是用木板制成的底,用布条、皮条或者麻绳织成襻子,穿起来很清凉,也很麻利。这恐怕是很多人所没想到的,如果在当下不考虑空调因素,热天穿起来肯定会很凉快,只是不能快走,弄不好会摔跤。还要讲的一条是皇岗虾米,当地基围滩涂连片,盛产虾、鱼、蟹。特别是这里的虾米,晒干后做成菜肴,味道极为鲜美。当年在周边地区,皇岗虾米也是久负盛名。如今,这些原产地的品牌基本都消失在城市化的浪潮中了,皇岗虾米也成为封存在记忆深处的美味佳肴了。而讲到当年皇岗人最羡慕的职业,医生、司机和猪肉佬,以及三件宝,陈皮、老姜、水稻草,恐怕更是无人知晓,水稻草竟也成了宝,可见当地的经济条件并不特别富足。比较广东其他地区,陈皮、老姜也算不上是稀奇的特产。而医生、司机和猪肉佬也基本上是以匠人为主,比起种地打渔,算是上了一个高的档次了。

其实对于皇岗本地人来说,要特别讲到的是与香港的联系。深港两地在皇岗这边就是一河两岸,以深圳河为界河,界河以北是深圳,界河以南是香港。本地人原来在河的两岸都有生活,深圳河还不足以作为边界,只是到了1898年中英展拓新界条约签订以后,深圳河才真正将深港切割开。起初居民是可以渡过深圳河到对岸耕地的,来往相对比较自由。后来只有在获得过境工作证以后,才可能进入对岸耕地。于是,一批皇岗居民就这样往返深圳河进行过境耕作,耕作的内容包括种植庄稼和养鱼。而过境耕作的放开是1962年,农民过境同时还可以开展小额贸易。实际上从1960年开始,宝安县就已经“利用香港,建设宝安”,实行“三个五”政策,边境地区的农民每个月可以去香港五次,可以带不超过五元的农副产品,回来可以带不超过五斤的物品,价格同样不超过五元。这种小额贸易极大地方便了边境农民,也积极地改善了当地人的生活。

而再要说到的就是逃港。随着香港经济起飞,宝安、香港两地的经济落差也越来越大,很多本地人因为对边境地形极为熟悉,于是开始分期分批地逃港。当年有句顺口溜,叫“道路不平,电话不灵,电灯不明,偷渡不停”,前三个是讲物质生活之困窘,最后一条讲的就是屡禁不止的偷渡现象,说是有的昨晚约好了一块过境耕作,可早晨起来一看人没了,已经偷偷渡河渡海到对岸去了。据说一直到1980年,这种偷渡现象还依然存在,特区发展起来后,偷渡现象才算是基本结束。再联想到当年展拓香港界址以后,本地人曾英勇反抗,不惜以命相拼,再到后来的逃港,再到做富起来的本地居民,历史经历了多么巨大的变迁啊。



讲皇岗,就要讲到文化教育。虽然皇岗本地人不属于客家人,但在崇文重教的传统上一点也不弱于客家人。迁到广东的这支庄姓族人,特别骄傲的是他们出过四位状元,可说是文澜壮阔。特别是状元庄有恭,把黄冈改名皇岗,这让当地人一直骄傲到今天。今天村口门楼上的皇岗两字,据说就是出自庄有恭的手笔。但对皇岗人来说,还有一点特别值得记住的是,庄有恭还给庄氏后人留下了一个名联,“祖宗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德,子孙第一等大事莫过读书”,今天皇岗宗祠大门口悬挂着的就是这样一副对联,并教育着庄氏的后代子孙。这副对联讲述的价值观无非就是两条,一条是积德,讲的是积善成德;一条是读书,讲的是读书明理。积德和读书虽然是由庄有恭说出来,但实际上已经成了庄氏宗族关于做人的基本道理。其实类似于这样的对联,不光是状元庄有恭这儿,名震天下的皖南徽商也有这样的对联,并且作为家训流传下来,“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说一千道一万,最重要的还是读书与积善,只有这样,家族才能基业长青。

▲皇岗村新庄氏宗祠(来源:深圳微时光)


当然,如果庄氏族人还要往老祖宗庄子那儿说,事情恐怕还有点复杂了。庄子认为,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待无涯,其不殆哉!认为大可不必将有限的生命浪费在追求无尽的知识上。当然,说归说,如果不识字,不读书,恐怕就到今天也不会读懂庄子,当然也不会去了解他讲的这个有涯与无涯的道理了。庄子的后人尽管还是庄子的后人,但传入其家族的思想已然不是道学,而是儒学了,其根基来自孔子,而庄子并不怎么看上孔子。这恐怕也是历史开了个玩笑。

说到要写皇岗,一位在图书馆工作的朋友讲了个故事,还特别说到皇岗族人尊师重教的事情。他说,在1947年,深圳出现最早的幼儿园叫琼英幼稚园。这个幼儿园就成立在皇岗,报纸为此还发了启示,“吾乡密迩香港,沐西欧之余绪,尚中土之遗风,教育事业向为后人,今更施于稚子,真知所急务矣”。认为教育对于后人,包括对幼儿园小朋友乃是急务,属于头等大事,坐不得等不起。而且启事还说,“建幼稚园,其将造福于吾乡子弟者,诚不可以道里计也”,不仅属当务之急,而且是功德无量。报刊上还刊登了幼儿园的小朋友林下游唱的照片。从今天看来,当年皇岗创办第一所幼儿园,就体现了对教育价值的重视,以及教育理念的超前,而包括庄琼英在内的一帮乡绅能慷慨解囊兴办幼儿园,可以说。敬重教育成了族人共同的文化基因。

今天看皇岗庄氏族规共九条,主要讲的还是敦孝悌,敬祖宗,笃家族,等等,但特别要注意的是其中的第8条,“以立书田以兴教学”,什么意思呢?实际上涉及的是过去大家族中的一个规矩,即以公田的地租所得,作为族中弟子读书的补贴,这就是书田传统。庄氏宗族中,显然已经把读书作为重要大事来予以褒扬和激励。而过去像深圳墟等,也是从墟市所得中拿出部分收入,作为兴办学校的费用,以促进族人的读书行为。这种族规可以说是重要的制度设计,有点类似于现在的读书公益基金。使得后世族人的读书行为有了可持续的经济支持。皇岗的族规在解释至第8条时,有一段文字特别值得我们回味,“国家养士之典终不废也,另立书田为油灯考试等费,以作养人才,厚待后学”。如此“庶几人文蔚起,学教振兴”。国家能够养士,家族立书田同样能够养育人才。有了书田作为支持,家族很快就会人文昌盛,文化振兴。这些就是在今天读来也振奋人心。文化兴则国运兴,同样,文化强则家族强,天下家国本同一理。而从今天皇岗股份制公司的分配制度中,就有“皇岗人才基金会”,其中,“庄氏讲学助教补助”就是重要的资助内容。可以说,重视教育已经成为庄氏家族绵延至今的传统了。

皇岗进入改革开放年代,有过二次立村,1988年做初步规划,1993、1997、2000年又分别作过三次大的修订,可谓数易其稿,足见第二次立村更不易,更用心。但无论如何,二次立村,也是在二次立文化。这里有全市第一个村级博物馆,今天的庄氏祠堂就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里有深圳第一个村级图书馆,当年的藏书就有15万册。村里还有自己的中轴线,自己的文化广场,广场被评为全国先进。远的改名皇岗,近的再度立村,同样少不了的是教育的根基,文化的支撑。



线索征集

 

好的故事需要有人去挖掘,好的风景需要有人去发现。@故事发现者,如果有感动到你的故事、你闻所未闻的故事,让你对深圳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未来有所思考的故事;如果有能让你感受到深圳文脉跳动的景象,让你大开眼界的创意空间,欢迎联系晶报提供“元故事”“观文脉”选题和线索。根据选题和线索的价值,晶报将为故事发现者提供100-1000元不等的报料费。

 

请扫下方二维码

填写报料线索或故事简介



来源 | 晶报APP

统筹 | 李岷

文 | 尹昌龙

制图 | 胡椒枪

编辑 | 刘珂


往期推荐

优惠期票价198元/人!港珠澳大桥旅游本月15日开通

创意像阳光,照亮城市的每一个日子

中国与新加坡将互免签证,网友沸腾了

深圳男孩和他的机器人世界

点一下“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